相传2000多年前,老子为祛除百姓病痛,历尽千辛万苦,经过上万次实验,最终炼成长生不老仙丹。 2000多年后,在老子炼丹地的周口市郸城县,一群人致力于“改善人类生活”,将玉米层层“淬炼”,也炼成了光彩夺目的“金丹”。 传奇来自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。 它以玉米为原料,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,生产的乳酸及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、医药、化工等领域,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。
它是我国最大的乳酸行业龙头企业,生产规模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二。 更为人瞩目的是,其自主研发的L-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,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,开创了我国乳酸生产的新局面,被国际竞争对手视作“金丹威胁”。 寻常中的不平常 细雨中,记者来到地处豫皖交界的郸城县,走进金丹乳酸公司。 800多亩的厂区,少有人影,入目皆是仓罐林立,空中地下管道贯通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企业使用的是全智能装备,生产过程全部实行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控制。 在一片远离机器轰鸣的安静区域,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办公楼,门前并排挂着几块牌子: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、乳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 就在这样一个寻常所在,造就了一项项不平常: 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计划、国家火炬计划,国家重点新产品、重大专项等100多个技术创新项目。8项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3项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。拥有21项专利,15项发明专利,18个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,是乳酸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。 “金丹能有今天这个局面,也是被逼出来的。是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成就了金丹的今天。”金丹董事长张鹏说。 从“小作坊”到“行业巨头” 谁能想到,如今的“行业巨头”,曾经也只是一个“小作坊”。上世纪80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,各地满怀憧憬纷纷涉足乳酸这一新兴产业。 “当时,全国乳酸企业有83家,河南就占23家。”金丹技术总监王然明介绍,金丹也于这个时候成立,年产只有300吨。此时,西方国家乳酸生产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。 由于起步晚,生产设备、技术工艺简陋得很。“水泥池子进行结晶,生产的乳酸黑得和酱油似的。” 由于技术落后,质量低端,加之经营不善,在残酷的市场搏杀中,国内乳酸企业大多昙花一现,纷纷倒闭。 转折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,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的张鹏临危受命。面对企业困局,分析行业特点,“产品质量是关键,科技创新是命脉。” 很快,金丹靠科技创新重整旗鼓,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,国家、省、市科技进步奖相继加身。市场一反颓势,金丹脱颖而出,扛起国内乳酸行业的大旗,并开始挺进国际市场。 领跑者的脚步不停息 此时,一道门槛硬生生挡住了中国乳酸行业崛起的步伐。老一代DL-乳酸因为不能被人体完全吸收,应用领域单一,市场竞争力不强。新一代L-乳酸能被人体完全吸收,市场潜力巨大,而技术却被西方牢牢控制,并借以打压金丹。 “金丹如果攻克不了L-乳酸技术,我就引咎辞职!”天生好强的张鹏代表金丹立下了“军令状”。 一言九鼎,啃下L-乳酸这块硬骨头,成了金丹人的一项历史使命。1993年立项,40多人的科研团队,15年攻关,4800多次数据总结……2009年,金丹自主研发的L-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成功投入生产。 金丹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,为中国企业赢得了尊严。这一重大科技成果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 如今的金丹,每隔几个月,便有一项新技术、新产品问世,产品已发展至3大系列40多个品种,被广泛用于20多个行业领域,年产量12万吨,国内市场占有率60%,国际市场占有率20%。 据介绍,由乳酸合成的聚乳酸,能取代石油基塑料、纤维等,用于日用品、服饰、包装、农用塑料薄膜,可消除对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“白色污染”,有着万亿级的产业商机,市场前景极为广阔。 “改善人类生活,做世界乳酸的领跑者”是金丹厂区随处可见的标语。张鹏说:“这是我们的使命,也是我们的愿景。” |